古建筑中什么是飛檐翹角?有哪些種類?
飛檐,是我國古代修建檐部形式之一,是一種特殊處理和發明,常用在亭、臺、樓、閣、宮廷、古剎的房頂轉角處。多指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廷、古剎等修建的房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生動,所以也常被稱為飛檐翹角。

飛檐也有許多種類:包含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亭、臺、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
飛檐翹角是為了擴大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并且增添了修建物向上的動感,仿佛是一種氣將屋檐向上托舉,修建群中層層疊疊的飛檐更是營造出壯麗的氣勢和我國古修建特有的飛動輕捷的韻味。這種具有裝飾作用又有實用價值的修建方法,把古代修建的金碧輝煌、雕梁畫棟、勾心斗角、恢宏氣勢都體現出來。

飛檐翹角一般指的是我國古代木構修建中屋檐的四角在水平緩豎直兩個方向上都略長與中部水平屋檐的現象。
也便是每一邊的檐口都是一個空間曲線,兩端在水平緩豎直方向上都上揚必定角度。但并不是一切屋檐都存在這種情況。存在這種情況的屋檐一般為主要修建,它們通常進深較大,而受制于木材長度,它們高度通常不會很高,房頂斜度較大,往往到達外墻時現已較為矮小。
但是一般主要修建都期望入門之前有一個過渡空間(想一想現在門口常搭建的雨棚),所以房頂還有在水平方向上走一開間,這會使本身采光就不好的室內變得更糟。最終是在挑檐的椽子上加一層斜度更小的飛椽。
不知道題主是否折過紙盒,如果把紙盒上沿一圈折下來,四角會自然形成一個翹角,現已折在下面的再翻上去也是一樣。換個思路從美學上想,如果角部不斜上揚起,側面看到的檐口曲線是很丑陋的。